每年到大学生毕业前半年,毕业的大学生就开始积极行动,频繁奔波于各招聘会,制做精美的求职简历,展示各类能力证书。大学生是有备而去,但把证书“捧”用人单位面前,却总是听到“虽然你有证书,但相关性不大……”之类的话语。大学生费时费力辛苦考出来的证书,为何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?大学生该如何理性看待考证?又该选择哪些有用的证书增加就业竞争力?
大学生考证热由来已久,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,最近几年,考证热更是急剧升温。记者随访了上海几大高校的BBS,考证版块的点击率一直名列前茅,学子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“这学期报什么班?”。在高校图书馆内,各类证书考试参考资料的外借率达到70%,与课堂专业参考书相差无几,高校周围书店里热卖的则几乎全是培训考证参考书。
虽然大学生考的证书五花八门,但考证目的却惊人地一致: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,为给自己增加就业竞争力。但相比与前几年,如今大学生考证开始趋于理性。
考证注意三大误区
误区一:证书多多益善
很多学生抱着“技不压身”的观点,认为多拿几张证书,就能在求职时更有“底气”。但有媒体报道,某计算机专业学生拿着物流职业资格证、导游证等多张证书去应聘,用人单位反因他学习精力分散,职业定位不清晰,而拒绝录用。因此证书并非越多越好,大学生考证应结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目标,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选择电子商务师、互联网专家、微软认证、软件程序员等证书;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,可考虑参加建筑CAD、3DMAX辅助设计等培训。
误区二:证书越热门越好
不少学生喜欢报考热门证书,以为热门证书的含金量就高。其实,有些热门证书只是阶段流行“产品”,往往由于广告效应暂时红火,企业HR并不了解。因此,大学生在考证前,一定要对证书的开发机构、考试内容、证书市场口碑等方面有所了解,而不能盲目跟风。
误区三:证书就是“入场券”
考一些名牌证书,能证明持证者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,对其就业有积极作用。但随着持证人数的不断激增,以及企业用人观念的转变,名牌证书的作用有所减弱,不再被作为录用员工时的决定性因素。如今,企业在选拔人才时会运用各种方式,测试应聘者的真实水平。因此,大学生不能把宝全都押在考证上面,而应注意提升实际工作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