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风险咨询企业Kroll近日公布的2010~2011年度《全球反欺诈年度报告》显示,中国有44%的欺诈行为是由卖方、供应商和客户实施的,然而对合作伙伴、客户和卖方进行过尽职调查的中国企业数量比例为38%,远低于全球平均50%的水平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Kroll发表的第四份年度反欺诈报告显示:98%的中国被调查企业在去年至少遭受过一次欺诈行为,中国已经超越2009年位居榜首的巴西,成为企业遭受欺诈行为最多的国家。
据介绍,该公司委托经济学人信息部,对去年至今年8月的欺诈行为及对企业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一次全球范围的调查。
调查结果显示,在中国的企业遭受欺诈行为侵害比例大幅增加近10%,以98%的严重程度位居全球榜首。
报告指出,在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欺诈行为比世界其他地方更为常见,也更加变化多端。此次调查共有11种欺诈行为列入范围内,包括管理层利益冲突、窃取知识产权、盗版或造假、窃取物理资产或库存、监管欺诈或合规欺诈、财政管理不善、市场勾结、腐败和受贿、卖方、供应商或采购欺诈以及洗钱活动。11种欺诈行为,去年有9种至少影响了10%的中国受访企业。
报告指出,在中国经营业务的企业正在开始拓展打击欺诈行为的方法。有52%的企业计划投入资金开展财务控制,54%的企业打算投入资金开展员工培训,另有42%的企业计划进行更多的员工背景调查。
报告指出,由于被调查中国企业认为高达42%的欺诈行为是“监守自盗”,因此上述的资金投入很有意义。
据介绍,窃取知识产权和信息行为常发生在医疗、保健和生物科技行业,本地和全球公司均在提升产品层次,增加研发技术含量。在激烈争取市场份额的情况下,不少企业铤而走险。报告显示,在中国,窃取知识产权已成为第二常见的欺诈行为,仅次于管理层利益冲突下的欺诈行为。
Kroll的高级执行董事TadashiKageyama提醒,中国企业应投入更多在保护商业秘密上。建议除了加强内部监控外,还应投入更多资源在对合作伙伴、客户和卖方进行尽职调查。然而此次调查显示,计划在明年对尽职调查投入资金的中国企业比例为32%,低于全球41%的平均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