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的一年,对于温州商人来说,值得高兴的事情不多: 2009年6月俄罗斯的“灰色清关事件”,温州商人损失超过8亿美元;年底迪拜爆出债务危机,温商折戟迪拜房市的消息同时传出,据说有人20亿资金被套牢;而山西的煤改,更是把温州的千亿民间资本“扫地出门”。
记者说“今年春节,接触的很多温州老板,都比较着急,甚至说是焦虑。”
和大多数的温州人一样,细心或者说是主动替对方考虑是他们天生的基因。而这恰恰是商业竞争中,最不能或缺的一个因素。
新年一掷千万请员工和客户读书
还没过完春节,远在沈阳的王峰就准备赶往温州。作为奥康集团的加盟商,他获得了由公司免费提供的EMBA培训。
这次,和王峰一起参加培训的共有80名加盟商。同时,还将有200名奥康的一线员工参加新年的岗位培训。“今年集团为员工培训的预算超过了1000万。”奥康集团人力资源总监江兴华介绍说。
同样的“花大钱培训员工”行为,在温州民企间,成为了一种风气。
学费报销列入公司预算
森马集团从今年开始,将员工的自考、成考等学历学习的学费报销列入公司预算。该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,公司以此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自我充电。
报喜鸟集团也开设了企业大学堂,并与复旦大学、人民大学等高校合作,设立MBA课程。报喜鸟人力资源部总监张羽表示,员工的学费(包括其他学习费用)全部由公司承担。课程为两年,员工可以通过全国统考获得学位证书或学历证书。
类似的还有温州伯特利阀门集团,他们今年制订了职工素质提升的一揽子计划,其中一项举措就是和温州机电技师学院合作,开办“伯特利车工焊工双证班”,邀请该校教师讲授车工焊工理论知识,并现场指导作业。参加“双证班”培训后,不少一线员工顺利通过了温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考核,获得技师职业资格认证。该公司人力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说:“今年的培训力度比往年都要大,培训投入经费增长80%。”
温州民企为什么花大钱培训员工
温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张一力:
“员工读书,老板埋单”,是企业高素质的表现。提升了员工的综合素质,其实也就等于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力量。企业在发展的同时,应该同步促进员工的成长,如此才能相得益彰,否则就难以两全其美。企业最终的竞争是靠创新,创新的源泉就在于不断更新知识和理念的员工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