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经济形势逐步回暖的大背景下,温州民营企业在开足马力扩大生产的同时,纷纷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。2010年,奥康集团将投入1000多万元的“天价”培训费,一些企业的培训资金比2009年都增加50%,最高增长200%以上。
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告诉记者,公司2009年的培训费用约为800万元,今年该笔支出将超过1000万元。奥康集团的技术工人、优秀专卖店店长、代理商、营销骨干和中高层管理人员,将参加公司今年安排的各项培训、学习,费用均由公司“埋单”。
红黄蓝集团2010年的培训预算,从去年的几十万元,猛增到150万元,同比增长200%以上。据该公司董事长叶显东介绍,今年红黄蓝集团将全面转型升级,从原来主抓生产的“橄榄形”企业,向抓研发、市场的“哑铃形”企业转变,并为上市做准备。因此,将全面按上市公司标准调整公司结构,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。
“培训提升了员工的积极性,也增强了员工的使命感和归属感。”浙江正德气动有限公司董事长支胜利介绍说,该公司2009年的培训费用约为10万元,今年培训费用预计二三十万元,增长100%以上。这笔专款主要用于基层员工培训、中层干部考察学习以及请业界专家来公司指导。
楠溪江农业集团今年的培训预算费用,将超过100万元,同比增长60%以上。该集团董事长徐林表示,这些费用主要花在楠溪江啤酒与浙江大学、江南大学等高校的研发合作上,以及内部员工的脱产学习、高学历深造。
浙江富得宝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潘武说,2010年的培训费用在300万元左右,同比增长了50%。这些费用,一半用于公司内部,一半用于全国经销商,主要投入到员工基础知识培训、技能提高和专业深造。
浙江三环橡塑制品有限公司今年的培训费用有十几万元,同比增长50%左右,主要用于内部培训。在该公司总经理赵景温看来,金融危机之后,企业练内功十分必要,“员工整体素质提高了,客户就会多起来,从而形成良性循环。”
舍得花大价钱培训员工的温州企业,远不止这些。据记者了解,从华峰、报喜鸟这些上市公司,到三点水童装、ABX裤业等一些新秀企业,今年的培训费用预算,比去年都有较大幅度地增长。
培训是提高员工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
张一力(温州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、教授)
优秀人才选择宝洁这样的跨国公司,除了薪酬以外,一个非常成熟的跨国培训体系作为一种福利颇具吸引力。
培训是提高员工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,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。员工的素质提升可以带动企业的转型升级,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又可以带来更多的培训机会,员工可获得更高的发展平台,可以造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。
温州的企业一直面临着人才问题,除了引进,另外一个就是培训。今年部分温州企业大规模增加培训费,不但有助于提升内功,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,而且增加了企业对人才,这个后危机时代更快发展的关键资源的吸引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