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训行业“短板”亟待补缺
对于中国走过十年的培训行业现状,益策总裁李发海用了四个词来形容:“市场广阔、发展迅猛、鱼龙混杂、有待提高”。为何国内的培训机构普遍做不大?李发海认为,摆在培训机构面前的主要有三大“拦路虎”:产品、渠道和品牌。
行业统一标准的缺位,导致培训市场热闹有余,规范不够,行业混乱在所难免。在李发海看来,目前国内培训行业最大的“短板”在于各家机构缺乏分工合作和专业的渠道资源。某国内小有名气的培训机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:“各个培训机构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’,什么都想做,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收效甚微。”事实上,由于目前市场上各类培训机构五花八门,企业和个人在选择时眼花缭乱,也给一些无良培训机构提供了可乘之机。
而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行业信息不对称。“80%的培训公司都在做讲师信息中介这样的事,企业找不到这些讲师,是因为企业培训经理信息不对称。”李发海说:“另外,重‘理论’、轻‘实战’ ,培训主题包括了诸多复杂的需求以及由此形成的繁杂的‘知识———经验———问题’系统。”
殊不知,内战频频的培训业当下还经历着另一重考验:金融风暴之下,很多企业削减培训经费,不少培训机构正在逐渐消失。曾经非常红火的管理培训市场,也难逃经历十几年来最寒冷的冬天。乱象和寒冬之中,培训公司该如何进行自救?实战MBA创始人李懿恒博士认为,对于培训公司来说,应该大刀阔斧地砍去那些没有特色、缺乏竞争力的“四处拼凑”的培训课程,集中精力去进行课程研发、主动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推出“当前企业最需要、真正需要的”培训内容,从而能够为企业带来真正价值。
据业内人士预测,未来3-5年,国内培训业将面临重新洗牌,而这也是各家培训机构重新建立江湖地位的时候。
一个是有“中国管理教育第一人”之称的名人,一个是发展多年集聚专家资源的网络平台,原本两者是互利互益的友好合作关系,如今却走上了对簿公堂的“末路”。今年8月,国内管理培训公司益策(中国)学习管理机构(以下简称“益策”)一举将“管理大师”余世维告上了法庭,并索赔1000万元,理由是余旗下“中华培训资源网”窃取了商业机密,而余世维方面则回击对方“炒作”。目前,此案已经由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理,并将于近期公开开庭审理。
据多家培训机构统计数据显示,2008年底,中国培训行业年产值已经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,而且还在以每年30%以上的速度增长。与此同时,全国有几万家管理培训公司,却尚未有任何一家培训机构可以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1%。而业内防不胜防的“抄袭”、“盗取数据”早已成为普遍现象。这宗国内培训业首例“商业间谍”案,暴露出的正是培训业十年成长中不为人知的行业内幕和乱象。
编后: 青岛培训网不做讲师中介,自己做品牌
对于青岛培训网的发展,培训网的创办人田老师称,青岛培训网与国内很多培训公司、培训网站不同,不是讲师中介,而是自己真实的培训品牌,打造中国最具有实战特色的培训机构。青岛培训网几乎所有课程,都可以是自己的培训师授课,避免了中介培训拼凑课程的一些弊端。青岛培训网的课程根据企业的特点而设计不同的课程,是真正的定做式课程,在任何网络、媒体资源都看不到,真正站在企业的角度为受训方着想,让企业花钱培训,真正有实战效果。